由国家林草局归口管理、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主持编制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指南》《森林经营增汇技术规程》《造林增汇技术规程》3项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实施。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显示,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漠河林业局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林造林碳汇项目状态显示为“已登记”。该项目成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启后首个完成登记的造林碳汇项目。
海洋的固碳能力远超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碳汇(又称“蓝碳”)不仅涵盖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浮游植物等通过光合作用、生物泵等机制实现的碳移除,还包括藻类、贝类养殖等人为增加碳汇的活动。海洋碳汇核算是对上述海洋生态系统吸收、固定与长期储存二氧化碳能力进行系统性、定量化和价值化评估。积极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旨在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海洋碳资产管理、碳交易制度建设与生态补偿机制提供量化支撑。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通过购买碳汇修复生态环境损害的做法越来越普遍。专家表示,“认购碳汇”架起了生态修复目标与“双碳”目标之间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但专家们也发现,近年来,“认购碳汇”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部分地方甚至在不存在碳汇损失的非法狩猎、非法采矿、污染环境案件中要求行为人购买碳汇。多位专家今天(9月1日)在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微信公号表示,“认购碳汇”未必能够有效弥补各种涉案行为所造成的碳汇损失,其行为仅仅产生了“认购免责”的法律后果。
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林草湿碳储量稳定在105.38亿吨以上,年碳汇量1.1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全国第一为此,内蒙古各地与企业合作,根据林地实际情况,定制解决方案、梳理标准化数据采集清单和操作指南、丰富技术手段、创新收益分配方式,有效解决碳汇项目开发瓶颈
近日,东营市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成功交易海洋生态修复碳汇量1642.22吨二氧化碳当量,转让金额6.322万元,为探索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海洋碳汇协同增效路径打下坚实基础。
林业碳票作为林地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相当于森林固碳功能可交易、质押、抵销的“身份证”。据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信息,自6月初“宜林碳惠”微信小程序上线以来,市民及各类单位积极参与碳中和,通过线上平台认购林业碳票碳减排量4847吨,总金额达40.52万元。
武曙红介绍,尽管林业碳汇项目在自愿碳市场中注册数量并非最多,但其交易规模与价格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21年林业碳汇交易量达2.4亿吨,2024年为3700万吨。她分析称,2021年至2024年间交易量出现下降,部分源于林业碳汇项目面临的多方面质疑,包括碳计量基线设置不合理、额外性不强、非持久性(碳逆转风险)监测期不够、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负面影响、碳利益分配不公平以及碳泄漏问题。
日前,由国家多部委、科研单位与省林科院荆州分院联合编制的《湖北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以下简称《方法学》)在武汉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标志着全国首个面向“山水工程”的碳汇计量标准正式诞生。我市作为该《方法学》的首批应用示范区,其生态修复与碳汇价值转化实践获国家级认可。
8月20日,岳阳林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岳阳林纸”)在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消息称,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三批CCER方法学征求意见的通知,将为生物质发电等相关产业链带来政策利好。岳阳林纸作为率先进行碳汇开发布局的企业,其全资子公司湖南骏泰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骏泰科技”)的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完全符合第三批CCER方法学要求,将有利于提升发电项目的经济性,进一步推动企业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